豐城凍米糖為豐城市傳統產品,俗稱“江南小切”,以其“潔白如雪、香脆酥甜、落口消融”的風味有名。據《豐城縣志》記載,明朝萬歷年間(1573~1620年),豐城開始制作凍米糖,迄今已有400多年的歷史。相傳明代民族英雄鄧子龍(1531~1598年)曾令部下將士,把糯米飯晾干,炒成爆米花,以糖粘拌,切成小塊,取名“小切”,又叫“米花糖”,以備行軍打仗作干糧食用。這種口味好且便于攜帶的食品伴隨鄧子龍率領江西客兵轉戰福建、廣東、貴州、云南及朝鮮等地。以后每逢中秋佳節,豐城農村家家戶戶制作小切,以示祭奠明代愛國將領鄧子龍。此傳統一直延續至清代,始漸演化為待客解茶、饋贈親友之用。1756年,乾隆下江南時途經豐城,品嘗小切后連聲稱好,此后小切便成為品,并蜚聲我國,東南亞,成為久負盛名的江西地方特產,享有江西“四大名點”之一的美稱。后來,小切制作逐漸成為豐城一個產業,在豐城城區內就有幾十戶制作“小切”的作坊。民國時期,豐城凍米糖就遠銷到長沙、武漢、上海、香港,甚至南洋一帶,還出現了“天一齋”、“和平”、“和昌”等遠近有名的。1949年2月14日的《民國日報》對豐城凍米糖作了專題介紹:“豐城凍米糖自農歷八月十六日上市,到次年二三月為止,一直行銷本省及滬港一帶,是茶會中的應時細點,又是舊歷年間拜年送禮的佳品”。 1965年,豐城凍米糖被江西省商業廳命名為“江西名產”,1980年和1984年先后榮獲江西省經貿頒發的證書,1985年榮獲輕工業部頒發的證書。
豐城凍米糖迄今一直是豐城市民居家旅行和待客的主要副食品,其外觀平整,精白晶亮,吃起來松脆爽口,落口消融,無渣無屑,具有香、甜、酥、脆的特點,這與豐城凍米糖選料講究、工藝精細密切相關。民間流傳“新淦(今新干縣)糯谷米,龍泉(今遂川縣)清茶油;江蘇桂花香,臺灣麥芽糖”,而豐城凍米糖所用的主原材料就是新干糯米、江蘇桂花、遂川茶油和臺灣麥芽糖。同時,豐城凍米糖制作工藝十分精細,工序有20余道,大致分為以下幾個主要步驟:精選糯米淘洗,煮成飯,用水冷卻后曬制凍米;將茶油加熱至適當溫度后,倒入凍米炸成爆米;熔化麥芽糖,待稠稀適中后倒入爆米拌粘,加入桂花和紅、綠柚絲等佐料后撈起倒入木框;碾壓糖米花,松緊適度,切制;冷卻后包裝。
豐城凍米糖地生產模式一是民間各家各戶的小作坊,二是個體企業食品加工廠,三是組織、扶持的從事土特產品加工生產的股份制企業,其產品參加展銷活動,深受廣大消費者青睞。